现任市纪委市监委第五监督检查室副主任。
在昭通一年的支医工作中,他为绥江、盐津等县的医疗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引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让心血管急症患病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看好病,圆了健康梦。着力规范和提升学科建设中山市博爱医院定点帮扶的是绥江县人民医院。
介入室的启用,使心血管急症成功实现了在盐津县内进行高水平的救治,填补了盐津县人民医院的这项技术空白, 对盐津县心血管急诊救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20年7月20日,随着首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治疗的成功,标志着盐津县人民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1990年7月,吴志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陆军第七十九医院,这是他从事医疗工作的第一站。吴志坚通过讲课、查房努力提升科室年轻医师的业务知识。时隔三十年,作为一名学有所成的资深心血管专科医师,以所学知识报答组织、服务第二故乡人民,是他朴实的初心。
用所学知识报答第二故乡吴志坚说,彩云之南是他的第二故乡。全媒体记者 陈允琪 通讯员 汪小峰 文/图。卯家湾安置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以搬迁为手段、脱贫为目的,为解决搬迁群众经济发展问题,当地建设了两园两基地,建立了2200亩高原特色食品加工园和3000亩现代物流园,为搬迁群众创造就业岗位。
2020年,胡嘉良夫妇在安置区产业园的粤旺集团承包了两个香菇大棚进行种植,种了约12000个菌棒,除去支付公司的大棚租赁费、菌棒成本等,今年挣了两万多元。不远处的幼儿园传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孩童们如同出巢的鸟儿一般涌出教室,奔向校门口等待已久的家长。而为了照顾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夫妻两只能轮流打工,靠着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家人。在卯家湾扶贫安置区,像胡嘉良这样感受到稳定家庭的温暖的群众还有很多。
短短一年,这里群众安居,产业兴旺,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做出一番事业,胡嘉良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常常天没亮就一头扎进产业园的香菇大棚里,细心照料承包的菌棒。
那时候,老家没有房,小家庭多年奋斗也没攒下钱,多年来过着漂泊的日子。现在的卯家湾安置区是人们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也是昭通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运气好遇上容易打交道的房东的话就能多住一段时间,若是碰到不讲理的房东也没办法,只能接着找房子。阳光很温柔,空气甚是温暖,远处的老翁在闲谈,孩童们在嬉戏。
自从搬进了卯家湾安置区后,一家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拮据生活,用胡嘉良的话讲:终于有了一个家。面对记者的采访,付永琼无可奈何地说道。两个孩子如今都在县城上学,享受着营养餐和每日必达的校车,母子相聚的时间也丰裕了许多。现在的她是春熙社区3号楼的楼栋长,经常做一些社区的公益性工作,让她的生活充实了许多。
彼时的胡嘉良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福建泉州打工,做过鞋厂工人、货运员,工作并不稳定。2019年12月20日,胡嘉良一家人作为第一批居民入住卯家湾,在春熙社区8号楼分得120平方米的大房子。
这一年,胡嘉良一家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漂泊无依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他终于能享受家的幸福,通过自食其力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在一年时间里,卯家湾安置区基层治理一网到位,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拮据的经济让两人买不起房,一家人只能挤在每月500元租金的狭小房间里,生活可谓是捉襟见肘。这里的人们仿佛忘却了冬日的寒冷,享受着阳光带来的安详与和谐。现在他已是当地的种植示范户。(记者刘静涛实习生刘泽文/图)。随着两个孩子年龄增长,上学的问题也困扰着胡嘉良:大儿子就读的小学距家较远,且不提供营养餐,小儿子只得在城中村附近收费低廉的民办幼儿园上学。搬入卯家湾安置区后,这些问题便一一迎刃而解了。
回忆起搬迁以前的日子,胡嘉良感慨万千。对于未来她信心十足,希望在社区找到更稳定些的工作,就近照顾孩子们,好好把他们教育成才。
没有校车的接送,夫妻二人只得每天奔波于学校,很是辛苦。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胡嘉良不但实现了安居,还实现了乐业。
空气中絮丝般漂浮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新建的花园里满是散步的游人。老家位于新街镇新街村4组的单身母亲付永琼育有两个孩子,搬迁前她也面临着居无定所的困境。
搬迁群众胡嘉良的孩子也在幼儿园读书,他也像其他搬迁安置群众一样,感受到了冬日的暖阳,享受到了党的扶贫好政策。新建的安置房设备齐全、整洁明亮。2019年12月20日,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自启动首批搬迁以来,来自鲁甸、永善、巧家、盐津和彝良县的3.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迁入了新家园对于未来她信心十足,希望在社区找到更稳定些的工作,就近照顾孩子们,好好把他们教育成才。
短短一年,这里群众安居,产业兴旺,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老家位于新街镇新街村4组的单身母亲付永琼育有两个孩子,搬迁前她也面临着居无定所的困境。
(记者刘静涛实习生刘泽文/图)。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胡嘉良不但实现了安居,还实现了乐业。
在一年时间里,卯家湾安置区基层治理一网到位,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自从搬进了卯家湾安置区后,一家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拮据生活,用胡嘉良的话讲:终于有了一个家。
暖春未达、腊月将至的时节,天气最是寒冷,但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的阳光却格外明媚。这里的人们仿佛忘却了冬日的寒冷,享受着阳光带来的安详与和谐。为做出一番事业,胡嘉良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常常天没亮就一头扎进产业园的香菇大棚里,细心照料承包的菌棒。随着两个孩子年龄增长,上学的问题也困扰着胡嘉良:大儿子就读的小学距家较远,且不提供营养餐,小儿子只得在城中村附近收费低廉的民办幼儿园上学。
搬入卯家湾安置区后,这些问题便一一迎刃而解了。两个孩子如今都在县城上学,享受着营养餐和每日必达的校车,母子相聚的时间也丰裕了许多。
2019年12月20日,胡嘉良一家人作为第一批居民入住卯家湾,在春熙社区8号楼分得120平方米的大房子。虽然那时候她在新街镇童心宝贝幼儿园里任职,但微薄的收入仅能勉强维持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况且两个孩子就读的学校都较为偏远,不便的交通成为了付永琼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为了照顾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夫妻两只能轮流打工,靠着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家人。空气中絮丝般漂浮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新建的花园里满是散步的游人。